
近日,隨著中國無人機出口管制措施的持續(xù)推進,全球無人機市場格局正發(fā)生深刻變化。
據《日經亞洲》報道,自中國于去年9月收緊無人機出口管制以來,相關零部件價格在部分市場出現大幅上漲,其中運往美國的無人機零部件價格在某些情況下漲幅甚至超過三倍。
這一現象不僅反映出中國在全球無人機產業(yè)鏈中的重要地位,也凸顯了歐洲在無人機自研道路上所面臨的困境。
出口管制下的市場波動
2024年7月,中國政府發(fā)布關于優(yōu)化調整無人機出口管制措施的公告,新規(guī)自同年9月起正式施行。此次受監(jiān)管的產品范圍廣泛,涵蓋了驅動無人機的發(fā)動機和電機、用于目標指示的激光器以及反無人機電子干擾設備等關鍵部件。
以紅外成像設備為例,這類設備安裝在無人機上后,能夠在夜間檢測物體的熱輻射并形成圖像,在民用領域可用于夜間或山區(qū)人員搜尋、太陽能電池板檢查等。
中國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4年9月至2025年4月,該類設備的出口量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約30%,但出口總值卻增長了近50%。在供需關系緊張的背景下,單價翻倍。
特別是面向最大出口市場美國的出口量下降了約60%,單價則上漲了3.5倍。 其他無人機零部件同樣受到波及。
慣性測量設備作為穩(wěn)定飛行所需的關鍵傳感器,其全球出口量下降了80%,單價卻翻了兩番。無人機直流電機的單價上漲了約30%,交流電機則上漲了16%。
歐洲自研困境:技術差距難逾越
面對中國無人機出口管制帶來的零部件供應緊張和價格上漲,歐洲試圖通過自主研發(fā)來擺脫對中國產品的依賴。然而,現實卻給歐洲潑了一盆冷水。
一家法國軍用無人機制造商在尋求從中國進口熱成像相機時,遭遇了供應商報價翻倍的情況。該制造商嚴重依賴中國的零部件,其負責人無奈地表示,歐洲制造商的技術落后于中國制造商至少三年。
“我們嘗試生產歐洲無人機,但無法達到中國同等技術水平?!?無人機市場調研機構Drone Industry Insights的數據顯示,全球70%至80%的商用無人機由中國制造,中國在傳感器、速度控制器等關鍵零部件生產中占據主導地位。
這充分說明中國在無人機技術研發(fā)和制造方面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yè)鏈和強大的競爭優(yōu)勢。
美方無端打壓:破壞正常經貿合作
與中國無人機憑借價格和技術優(yōu)勢在全球市場暢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一些政客卻無端指責中國無人機存在“數據安全隱患”,并采取了一系列制裁措施。
2017年,美國五角大樓以所謂“數據安全隱患”為由,禁止美軍使用大疆無人機產品,并對其進行了長達一年的制裁。2020年,美國商務部又以“違反美國國家安全”為由,將包括大疆在內的多家中國企業(yè)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
去年3月,美“中國委員會”更是呼吁美政府對中國無人機,包括從其他國家轉運進入美國的中國無人機征收更高的關稅,并采取新的激勵措施來促進美國無人機制造商的發(fā)展。
目前,包括美國國防部在內的大多數聯邦機構都被禁止采購大疆產品。 對于美方的指控和相關制裁行動,中國外交部此前已明確表示,堅決反對美方泛化國家安全概念,劃設各類名目的歧視性清單,無理打壓中國企業(yè),破壞中美正常經貿合作。
中國無人機出口管制措施的實施,是全球產業(yè)鏈調整和安全考量的必然結果。歐洲在自研無人機過程中所面臨的技術困境,以及美國無端打壓中國無人機的行為,都反映出中國在無人機領域的技術實力和國際影響力。
未來,中國將繼續(xù)堅持自主創(chuàng)新,推動無人機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同時也會堅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反對任何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和歧視性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