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国产精品影院,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真实呦女网站,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夜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狠狠干2017,亚洲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機床網
航母夢碎:俄羅斯海軍衰落的歷史軌跡
2025-07-12 10:00:00

第一章   紅色遺產的黃昏 

帝國崩塌時的鋼鐵巨獸 

1991年12月的尼古拉耶夫造船廠寒風刺骨,黑海的浪花拍打著碼頭,在"第比利斯"號航母的鋼鐵外殼上撞得粉碎。

船體上還殘留著未完工的腳手架,電焊槍的火花在暮色中劃出絕望的弧線??偣こ處熡壤铩ゑR卡羅夫站在艦橋上,手里攥著一份剛剛從莫斯科傳來的加密電報,紙張邊緣被他捏得發(fā)皺。

 "他們說...停止一切工作。"馬卡羅夫的聲音沙啞得像是砂紙摩擦,"工人們問,什么時候能恢復?"他頓了頓,望著船塢里正在拆卸設備的工人,"我告訴他們,需要蘇聯、黨中央、國家計劃委員會、軍事工業(yè)委員會和九個國防工業(yè)部。"這位老工程師突然轉身,通紅的眼睛盯著年輕的副官,"只有偉大的強國才能建造它,但這個強國已經不在了。" 

此時的蘇聯正處于解體前的最后時刻,分布在各加盟共和國的軍工體系瞬間分崩離析。尼古拉耶夫造船廠所在的烏克蘭宣布獨立后,這艘已完工68%的"烏里揚諾夫斯克"號核動力航母成了政治博弈的犧牲品。美國"挪威公司"以高價訂購兩艘大型商船的誘餌,誘使烏克蘭拆除了這艘蘇聯海軍的希望之星。

當巨大的龍門吊將航母的飛行甲板切割成碎片時,馬卡羅夫躲在辦公室里,聽著金屬斷裂的聲響,淚流滿面。  

 艱難的繼承與抉擇 1992年初春,俄羅斯海軍總司令格羅莫夫海軍上將站在塞瓦斯托波爾軍港,望著眼前這支曾經令西方顫抖的艦隊,心中五味雜陳。

根據《別洛韋日協(xié)議》,蘇聯海軍被各加盟共和國分割,俄羅斯繼承了約80%的艦船,但其中能立即投入使用的不足一半。更嚴峻的是,黑海艦隊的歸屬問題引發(fā)了俄烏兩國的激烈爭執(zhí)。 "上將同志,烏克蘭方面要求我們在三個月內撤出所有艦船。"參謀長安德烈耶夫低聲報告,遞上一份文件,"他們已經控制了造船廠的燃料庫。" 格羅莫夫接過文件,手指在"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號的名字上停留許久。

這艘蘇聯唯一接近完工的常規(guī)動力航母此刻正停泊在港口,甲板上還散落著施工工具,艦員們自發(fā)組織起來日夜看守,防止烏克蘭軍隊接管。"告訴他們,這艘船必須屬于俄羅斯。"

上將的聲音不容置疑,"今晚就做好出航準備。" 1991年12月21日深夜,沒有拖船協(xié)助,沒有完整的導航系統(tǒng),甚至連足夠的艦員都湊不齊,"庫茲涅佐夫"號在一片混亂中拔錨起航。

當這艘巨艦艱難地穿過博斯普魯斯海峽時,土耳其海岸警衛(wèi)隊的巡邏艇驚訝地發(fā)現,甲板上的米格-29原型機甚至沒有安裝發(fā)動機——那是艦員們?yōu)榉乐篂蹩颂m扣留而緊急搬上甲板充數的。  

 休克療法下的海軍寒冬 

1993年的俄羅斯海軍造船廠如同被遺棄的墓地。圣彼得堡的北方造船廠內,三艘"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被擱置在泊位上,銹跡爬滿了曾經锃亮的船體。

水兵謝爾蓋·伊萬諾夫用一塊破布擦拭著"彼得大帝"號的舷窗,玻璃上的污垢讓外面的涅瓦河都變得模糊不清。 "又來通知了,"班長安德烈把一張通知單拍在謝爾蓋面前,"這個月的工資只能發(fā)一半,說是軍費又削減了。" 

謝爾蓋放下抹布,苦笑一聲:"一半也好過沒有。我妻子昨天來信說,超市里連面包都要排隊。"他望向船塢深處,那里??恐鴰姿业却鸾獾暮藵撏?,"聽說太平洋艦隊那邊,有些潛艇兵為了換面包,把艇上的銅零件拆下來賣了。" 葉利欽政府推行的"休克療法"給本已脆弱的俄羅斯海軍帶來了致命打擊。

1992至1996年間,海軍預算暴跌80%,數千艘艦艇提前退役拆解,科研項目幾乎全部停滯。曾經擁有9艘航母的蘇聯海軍,到1995年只剩下"庫茲涅佐夫"號孤零零地在北方艦隊服役,卻常常因為缺乏維護經費而停留在港口。 

在摩爾曼斯克,北方艦隊的軍官們私下流傳著一個黑色幽默:"我們現在的主要任務不是出海訓練,而是防止士兵把軍艦拆了當廢鐵賣。"1996年冬天,一艘"奧斯卡"級核潛艇甚至因為缺乏燃料,在冰冷的巴倫支海漂了三天才被拖回港口。    


第二章   掙扎中的航母獨苗 

艱難的服役初期 

1995年深秋的巴倫支海,寒風卷著碎雪抽打在"庫茲涅佐夫"號的甲板上。艦長弗拉基米爾·科羅廖夫站在艦橋,眉頭緊鎖地看著飛行甲板上忙碌的地勤人員。

這是該艦服役以來首次進行大規(guī)模艦載機起降訓練,但狀況百出——三架蘇-33戰(zhàn)機因為攔阻索故障,不得不在附近的空軍基地緊急降落。 "動力系統(tǒng)又出問題了?"科羅廖夫對著對講機問道,聲音里透著疲憊。

自1993年正式加入北方艦隊以來,這艘航母就成了海軍的"麻煩制造者"。由于尼古拉耶夫造船廠歸屬烏克蘭,俄羅斯缺乏對該艦進行完整維護的能力,動力系統(tǒng)頻繁故障,艦載機部隊更是常年處于"有艦無機"或"有機無訓"的尷尬狀態(tài)。 "是的,艦長同志,"輪機長的聲音斷斷續(xù)續(xù)從對講機傳來,"2號鍋爐壓力不足,我們只能維持18節(jié)航速。" 

科羅廖夫嘆了口氣,轉身看向航海圖。原計劃為期一個月的遠洋訓練,才進行了十天就不得不提前返航。更令人沮喪的是,這次出海的經費是海軍從牙縫里擠出來的——為了保障航母訓練,北方艦隊不得不削減了三艘驅逐艦的年度維護預算。

 "通知各部門,準備返航。"科羅廖夫的聲音低沉,"把所有數據都記錄下來,我們回去要寫一份詳細報告。"他知道這份報告會石沉大海,就像過去三年里提交的上百份申請維修經費的報告一樣。 

世紀之交的戰(zhàn)略搖擺 2000年7月,克里姆林宮迎來了新主人。弗拉基米爾·普京在視察北方艦隊時,登上了"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站在飛行甲板上,這位新任總統(tǒng)看著銹跡斑斑的攔阻索和停放在機庫中蒙著帆布的蘇-33戰(zhàn)機,臉色凝重。

 "這艘船有多久沒進行遠洋訓練了?"普京問身邊的海軍司令庫羅耶多夫。 "已經快兩年了,總統(tǒng)先生。"庫羅耶多夫低聲回答,"主要是...經費問題。" 普京沉默片刻,突然提高了聲音:"俄羅斯需要一支強大的海軍!從明年開始,海軍預算增加50%,優(yōu)先保障航母和核潛艇部隊。" 這一決定讓俄羅斯海軍看到了希望。

2004年,"庫茲涅佐夫"號進入北德文斯克造船廠進行首次大規(guī)模維修升級。然而,由于俄羅斯造船工業(yè)的衰退,原計劃18個月的工期被延長到3年,費用也超支了近一倍。更嚴重的是,許多關鍵零部件已經無法生產,工程師們不得不從退役艦艇上拆東墻補西墻。  

2007年,維修后的"庫茲涅佐夫"號終于重新出海,進行了自服役以來最遠距離的航行——前往地中海執(zhí)行任務。

但這次航行再次暴露了俄羅斯海軍的窘境:航母編隊中只有一艘"彼得大帝"號巡洋艦能夠提供像樣的護航,其余都是老舊的驅逐艦。當這支艦隊冒著黑煙穿過英吉利海峽時,英國媒體嘲諷道:"俄羅斯航母不需要雷達,我們用望遠鏡就能看到它冒出的濃煙。" 有限的復蘇嘗試 2012年,俄羅斯國防部宣布了一項雄心勃勃的海軍發(fā)展計劃:未來十年內建造6艘新型航空母艦,其中包括兩艘核動力航母。

消息一出,立刻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時任國防部長謝爾久科夫信誓旦旦地表示:"到2025年,俄羅斯海軍將重新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之一。" 然而,現實很快給了俄羅斯一記響亮的耳光。

負責設計新型航母的涅瓦設計局已經有二十多年沒有接觸過航母設計工作,年輕設計師對這種復雜艦船幾乎一無所知。更糟糕的是,俄羅斯國內已經沒有能夠建造大型航母的造船廠——蘇聯時期所有的航母建造設施都留在了烏克蘭。 

為了重建航母工業(yè),俄羅斯政府投入巨資改造北德文斯克造船廠,新建了一座330米長的干船塢。 但這一切都需要時間,而俄羅斯海軍已經等不起了。2016年,當敘利亞局勢緊張時,俄羅斯不得不派遣唯一的"庫茲涅佐夫"號前往地中海,執(zhí)行它服役以來的首次實戰(zhàn)任務。 

這次部署成了俄羅斯海軍的一次"公開處刑":航母在航行途中冒出的黑煙在衛(wèi)星圖像上清晰可見;兩架艦載機因為技術故障墜毀;護航艦艇因為缺乏維護紛紛中途退出任務。英國《簡氏防務周刊》評論道:"這次部署暴露了俄羅斯海軍的真實水平——它已經不再是一支能夠進行遠洋作戰(zhàn)的全球性海軍。"   


第三章   命運多舛的維修之路 

敘利亞歸來的無奈之舉 

2017年初,"庫茲涅佐夫"號拖著疲憊的身軀返回北德文斯克造船廠。這次敘利亞之行雖然完成了作戰(zhàn)任務,卻讓本已脆弱的艦體雪上加霜。動力系統(tǒng)故障頻發(fā),艦載電子設備嚴重老化,飛行甲板也因為頻繁起降出現了多處裂紋。俄羅斯海軍司令部經過激烈討論,最終決定對其進行一次徹底的大修和現代化改造。 "預計需要多長時間?"海軍司令科羅廖夫問道,目光掃過面前的幾位造船廠高管。 

北德文斯克造船廠廠長布德尼琴科擦了擦額頭的汗,小心翼翼地回答:"至少需要兩年時間,司令同志。我們需要更換所有的鍋爐,升級雷達系統(tǒng),還要修復飛行甲板。" "兩年?"科羅廖夫皺起眉頭,"我們只有這一艘航母。" 

"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兩年。"布德尼琴科不敢直視司令的眼睛。他心里清楚,俄羅斯已經二十多年沒有進行過如此復雜的航母維修工程,實際需要的時間可能更長。 維修計劃很快獲得批準,預算定為250億盧布(約合4.3億美元)。

俄羅斯國防部樂觀地宣布,"庫茲涅佐夫"號將在2020年重新服役,屆時將具備搭載新型米格-29K艦載機的能力。然而,他們嚴重低估了這項任務的復雜性。 PD-50浮船塢沉沒事故 2018年10月30日凌晨,北德文斯克造船廠的PD-50浮船塢突然發(fā)出一聲巨響。

正在塢內進行維修的"庫茲涅佐夫"號劇烈晃動,值班水兵德米特里·彼得羅夫被驚醒,他沖到甲板上,驚恐地發(fā)現浮船塢正在迅速下沉。 "緊急撤離!所有人立即撤離!"擴音器里傳來急促的警報聲。彼得羅夫看到,浮船塢上的一臺70噸重的起重機正在向航母方向傾倒。他拼命向相反方向奔跑,身后傳來金屬扭曲的刺耳聲響。 

當塵埃落定時,彼得羅夫回頭望去,只見那臺巨大的起重機已經砸在航母的飛行甲板上,留下了一個數十平方米的大洞。PD-50浮船塢——俄羅斯唯一能容納"庫茲涅佐夫"號的浮船塢——已經沉入冰冷的巴倫支海。 

這次事故造成一人死亡,三人受傷,更嚴重的是,"庫茲涅佐夫"號的維修工作陷入停滯。俄羅斯不得不緊急從中國訂購新的浮船塢,但這需要時間。事故調查顯示,PD-50浮船塢沉沒的原因是供電中斷導致壓載水系統(tǒng)失效,而這又是因為維護經費被挪用造成的。 

這次事故不僅給"庫茲涅佐夫"號造成了物理損傷,更暴露了俄羅斯造船工業(yè)的系統(tǒng)性問題——設施老化、資金短缺、管理混亂。 維修工期不得不延長至少一年,預算也增加到了600億盧布。 

大火與延期的惡性循環(huán) 2019年12月12日,"庫茲涅佐夫"號再次遭遇災難。正在進行焊接作業(yè)時,火花引燃了船艙內的易燃材料,火勢迅速蔓延。濃煙從多個艙室冒出,整個艦體被籠罩在灰色煙霧中。  消防隊員亞歷山大·斯米爾諾夫戴著呼吸器沖進著火的艙室,高溫讓他幾乎無法呼吸。"水!我們需要更多的水!"他對著對講機大喊。但由于航母正在維修中,部分消防系統(tǒng)無法正常工作,消防員不得不從岸上鋪設水管。 這場大火持續(xù)了近20個小時,造成兩人死亡,十多人受傷,過火面積達600平方米。受損最嚴重的是航母的動力艙和居住區(qū),剛剛更換的部分設備被完全燒毀。

俄羅斯國防部不得不再次調整維修計劃,將重新服役時間推遲到2022年。 然而,厄運并沒有就此結束。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fā)導致供應鏈中斷;2021年,負責維修工程的主要承包商因為挪用公款被調查;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fā),大量軍費被轉向陸地戰(zhàn)場...一次次的意外和延誤,讓"庫茲涅佐夫"號的歸隊日期變得遙遙無期。

 到2023年初,這艘俄羅斯唯一的航母已經在造船廠待了整整六年,維修費用飆升至最初預算的五倍,而重新服役的時間被推遲到了2024年底,甚至可能更晚。俄羅斯海軍的航母夢,似乎正在被這些接二連三的事故和延誤一點點吞噬。   第四章 戰(zhàn)略收縮的現實選擇 從遠洋海軍到近海防御 2023年5月,俄羅斯海軍總參謀部發(fā)布了新版《海軍戰(zhàn)略構想》。

與2015年版相比,新版構想有一個顯著變化:刪除了"建設遠洋海軍"的表述,取而代之的是"發(fā)展能夠有效保障俄羅斯近海安全的海軍力量"。這一變化被外界視為俄羅斯海軍戰(zhàn)略的重大轉向。 在莫斯科的一次軍事會議上,海軍上將尼古拉·葉夫梅諾夫向普京總統(tǒng)匯報:"根據新的戰(zhàn)略評估,我們認為在當前經濟條件下,維持一支全球性海軍是不現實的。

我們建議將資源集中在核潛艇、護衛(wèi)艦和岸基反艦系統(tǒng)上。" 普京沉默地聽著,手指輕輕敲擊著桌面。自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以來,俄羅斯遭受西方嚴厲制裁,經濟增長乏力,軍費不得不一再壓縮。

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fā)后,每天高達數億美元的戰(zhàn)爭支出更是讓本已捉襟見肘的國防預算雪上加霜。 "那么,'庫茲涅佐夫'號怎么辦?"普京終于開口問道。 會議室里一片寂靜。所有人都知道,這個問題觸及了俄羅斯海軍的痛處。葉夫梅諾夫深吸一口氣,回答:"總參謀部正在評估各種方案,包括...提前退役的可能性。" 這個回答并不令人意外。

事實上,關于放棄"庫茲涅佐夫"號的討論已經在俄羅斯軍方高層持續(xù)了數月。支持者認為,與其在一艘老舊航母上投入巨資,不如將這些錢用于建造更多的核潛艇和小型導彈艦。反對者則強調,放棄航母將意味著俄羅斯徹底淪為地區(qū)性海軍,損害國家形象。 

不修了放棄唯一航母的爭議 

俄羅斯《消息報》援引國防部消息人士的話報道:"軍方高層正在認真考慮放棄'庫茲涅佐夫'號的維修工作,將節(jié)省下來的資金用于其他優(yōu)先項目。"這一消息立即在俄羅斯國內引發(fā)軒然大波。 

圣彼得堡的海軍博物館里,退休海軍上校亞歷山大·科瑟列夫正在給一群年輕人講解蘇聯海軍的輝煌歷史。

當被問及"庫茲涅佐夫"號可能退役的消息時,老上校激動地揮舞著手臂:"放棄航母?那等于放棄了俄羅斯的海洋大國地位!我們的祖先用鮮血和汗水建立起來的海軍傳統(tǒng),難道就要在我們這一代終結嗎?" 

然而,在俄羅斯高等經濟學院的一次研討會上,軍事專家德米特里·蘇霍夫卻表達了不同看法:"維持一艘航母每年需要至少5億美元,這還不包括維修費用。對于俄羅斯當前的經濟狀況來說,這是一個難以承受的負擔。

更重要的是,在現代反艦導彈面前,傳統(tǒng)航母的生存能力已經大大下降。" 這場爭論不僅限于軍方和學術界,還蔓延到了普通民眾。一項在線調查顯示,54%的俄羅斯人支持繼續(xù)維修"庫茲涅佐夫"號,認為這是國家實力的象征;而41%的人則認為應該放棄,將資金用于改善民生或發(fā)展更有效的軍事裝備。 

爭論的背后,是俄羅斯作為一個傳統(tǒng)海洋大國的身份認同危機——它是否還能負擔得起維持大國地位所需的軍事力量? 

未來之路核潛艇與小型艦隊 盡管"庫茲涅佐夫"號的命運尚未最終決定,但俄羅斯海軍的發(fā)展方向已經逐漸清晰。2023年12月,俄羅斯海軍同時開工建造了三艘"北風之神-A"級戰(zhàn)略核潛艇和兩艘"亞森-M"級攻擊核潛艇。

在圣彼得堡的北方造船廠,普京總統(tǒng)通過視頻連線參加了開工儀式。 "核潛艇是俄羅斯海軍的未來,"普京在儀式上強調,"它們是保障我們國家安全和全球地位的關鍵。

在當前國際形勢下,沒有什么比戰(zhàn)略核力量更能確保俄羅斯的主權和領土完整。" 除了核潛艇,俄羅斯還大力發(fā)展小型導彈艦。這些排水量僅千余噸的艦艇配備了先進的"口徑"巡航導彈和"鋯石"高超音速導彈,具備對陸、對海、對空的全方位打擊能力。2023年,俄羅斯海軍接收了6艘這樣的小型導彈艦,而計劃在未來五年內再建造15艘。

 這種"以潛為主,以小為輔"的發(fā)展策略,反映了俄羅斯海軍的現實選擇: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優(yōu)先保障戰(zhàn)略核威懾能力和近海防御能力,放棄對遠洋投送能力的追求。

俄羅斯海軍總司令葉夫梅諾夫上將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我們正在打造一支適應21世紀挑戰(zhàn)的現代化海軍,它可能不再像蘇聯時期那樣規(guī)模龐大,但將更加高效和致命。" 

然而,這種戰(zhàn)略收縮也帶來了新的問題。沒有航母提供的空中掩護,俄羅斯海軍在遠海的行動將受到極大限制;小型艦艇雖然成本低廉,但續(xù)航能力和適航性有限,無法執(zhí)行長期遠洋任務。俄羅斯似乎正在一步步退回彼得大帝之前的狀態(tài)——一支以近海防御為主的區(qū)域性海軍。  


 第五章  大國海軍夢的反思 

地緣政治與海軍實力的錯位 

2024年初春,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的一間教室里,教授安德烈·科瑟列夫正在給學生們講授俄羅斯外交政策。"俄羅斯的地緣政治野心與其實力之間存在著明顯的錯位,"科瑟列夫指著墻上的世界地圖說道,"作為一個擁有漫長海岸線和廣泛海外利益的國家,俄羅斯需要一支強大的海軍來保障其國家安全和利益。

然而,經濟實力的衰退卻讓這一需求難以滿足。" 這種錯位在2018年刻赤海峽危機中表現得尤為明顯。當時,俄羅斯海軍雖然成功控制了刻赤海峽,卻無法阻止烏克蘭獲得西方提供的岸基反艦導彈。到2023年,烏克蘭軍隊已經多次使用這些導彈襲擊俄羅斯黑海艦隊基地,造成多艘艦艇受損。

由于缺乏有效的空中掩護,俄羅斯海軍不得不將大部分艦艇撤離克里米亞,轉移到新羅西斯克港。 "這就是沒有航母的后果,"科瑟列夫教授繼續(xù)說道,"沒有制空權,海軍艦艇在現代戰(zhàn)爭中就是活靶子。

俄羅斯試圖用岸基航空兵來彌補這一缺陷,但陸基飛機的航程和滯空時間有限,無法提供持續(xù)的空中掩護。" 這種地緣政治需求與海軍實力之間的矛盾,讓俄羅斯陷入了兩難境地:放棄遠洋海軍意味著放棄部分地緣政治影響力;而維持遠洋海軍又超出了其經濟承受能力。

正如俄羅斯《獨立報》所評論的:"俄羅斯想要繼續(xù)扮演大國角色,卻越來越難以負擔大國的軍事開銷。" 經濟基礎與軍事雄心的失衡 在圣彼得堡的一家咖啡館里,退休經濟學家尼古拉·彼得羅夫正在翻閱最新一期的《俄羅斯商業(yè)咨詢報》。

報紙頭版報道了俄羅斯2023年的軍費開支——約850億美元,占GDP的4.5%。"這已經是連續(xù)第八年軍費增長了,"彼得羅夫搖搖頭,對同桌的朋友說,"但我們的GDP卻幾乎沒有增長。"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俄羅斯2023年的GDP約為1.8萬億美元,僅相當于中國廣東省的經濟規(guī)模。在這樣的經濟基礎上,維持一支全球性海軍顯然力不從心。

彼得羅夫算了一筆賬:一艘新型核動力航母的造價約為150億美元,加上艦載機、護航艦艇和基地設施,整個航母戰(zhàn)斗群的成本高達300-400億美元,相當于俄羅斯三年的軍費總和。 "蘇聯時期,我們可以集中全國資源發(fā)展海軍,"彼得羅夫回憶道,"但現在是市場經濟,政府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樣不計成本地投入。

更重要的是,俄羅斯的工業(yè)基礎已經無法支撐航母這樣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 事實上,自蘇聯解體以來,俄羅斯的造船工業(yè)已經嚴重衰退。尼古拉耶夫造船廠歸屬烏克蘭后,俄羅斯失去了唯一能建造大型航母的設施;許多關鍵技術人才流失或退休;配套的軍工企業(yè)要么倒閉,要么被外資收購。要重建這一完整的工業(yè)體系,不僅需要巨額投資,還需要數十年的時間。 

經濟實力的衰退和工業(yè)基礎的萎縮,使得俄羅斯的大國海軍夢變得越來越遙遠。 正如俄羅斯前國防部長謝爾蓋·伊萬諾夫所言:"我們不能用刺刀去做面包,軍事力量最終還是要靠強大的經濟來支撐。" 從紅海軍到俄海軍的歷史啟示 2024年5月9日,莫斯科紅場舉行盛大的勝利日閱兵。

當俄羅斯海軍方陣走過觀禮臺時,電視機前的老兵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不禁想起了1990年的那次閱兵——當時,蘇聯海軍的方陣中還飄揚著"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的旗幟,水兵們自豪地展示著他們的新式艦載機。 "短短三十多年,變化太大了,"涅夫斯基感嘆道。

從蘇聯紅海軍的全球存在,到俄羅斯海軍的戰(zhàn)略收縮,這一巨大轉變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歷史啟示。 當閱兵式接近尾聲時,涅夫斯基看到了一個熟悉的身影——"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的模型被安放在一輛卡車上,緩緩駛過紅場。

盡管這艘航母的未來命運尚不確定,但它依然是俄羅斯海軍的象征,提醒著人們這個國家曾經的海洋雄心。


轉載請標注來源158機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