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磅披露!美媒和周邊國家都警覺了:中國紅旗-29現(xiàn)身,飛行18馬赫還能攔導彈,誰心里不發(fā)虛?
2025年7月28日,一條消息悄悄出現(xiàn)在多家外媒軍事專欄中——中國最新型防空導彈系統(tǒng)“紅旗-29”已正式進入實戰(zhàn)部署,成為全球少數(shù)具備中段反導能力的高超音速防御武器之一。而最炸裂的是,它的兩個核心參數(shù)直接把軍迷看呆了:
——射程3000到4000公里,飛行速度高達18馬赫!
18馬赫是什么概念?大約每秒5公里,一眨眼能橫跨一個省份;而3000公里射程,則意味著從中國西部腹地就可以覆蓋幾乎整個西太空域。這不是防空導彈,這是在用戰(zhàn)術級手段做戰(zhàn)略級的防御布局。
紅旗-29的“突然服役”,并不是從天而降的奇跡。它背后是中國長達十余年在反導領域的技術深耕,是“紅旗系列”代代升級換代之后的集大成者。
我們熟悉的紅旗-9,已經(jīng)是解放軍現(xiàn)役骨干防空導彈,射程260公里,具備并行打擊16個目標的能力,屬于區(qū)域防空的“主心骨”。而紅旗-19、紅旗-26這些型號,在高空攔截、彈道導彈防御方面各有特長,形成了一個“能擋能打”的戰(zhàn)術防線。
但紅旗-29,是沖著中段反導而來。
什么是中段攔截?簡單講,就是在敵方導彈升空后還未下落前、處于軌道飛行階段就將其擊毀。這一階段最難攔、也最危險,時間窗極短,對雷達追蹤、計算能力、飛行速度、導引頭性能等都有極限要求。美國的“標準-3”系列、以色列的“箭-3”,都在這個領域深耕多年,但都未敢說“形成體系”。
而現(xiàn)在,中國在中段反導上正式亮劍,不是某個試驗鏡頭的展示,而是紅旗-29真刀真槍的實裝部署,代表的是“技術驗證完成+戰(zhàn)斗化轉型”的雙達標。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紅旗-29早在多次實彈試射中就被曝出曾攔截“模擬彈道目標”,而且在青海高原環(huán)境中完成過復雜氣象下的測試。這意味著,它不是靠“理想環(huán)境”吹起來的武器,而是真正在“能打仗”的前提下進行研制的。
更炸裂的是,隨著紅旗-29加入戰(zhàn)陣,中國正式實現(xiàn)了導彈防御的“三段一體化”:
初段攔截:以激光、高炮、近程導彈為主,阻斷導彈剛起飛的爬升階段;
中段攔截:紅旗-29出擊,在萬米高空搶下窗口;
末段攔截:由紅旗-9等型號完成終結打擊,確保最后一道防線不被突破。
這一整套體系,就像是為中國構建了一把立體的“太空盾牌”。
放眼全球,目前真正能說具備“初—中—末”全階段反導能力的國家,除了中美,幾乎沒有第三家。連俄羅斯也主要依賴遠程雷達+末段攔截,并未在中段發(fā)力。而中國現(xiàn)在,不僅有了,還直接用“服役”這兩個字搶跑。
外媒的反應也極其微妙。美國軍工輿論圈從一開始的“質疑造假”,已經(jīng)轉為“跟蹤評估”與“重新部署”。五角大樓官員甚至在非正式會議中承認:“我們低估了中國反導體系的完整度。”
而更讓人深思的是,中國沒有高調宣發(fā),也沒有在官方平臺公布相關演習畫面,只是讓消息“自然流出”——這恰恰體現(xiàn)了對自己的技術自信。
這幾年,誰還在靠“新聞稿展示肌肉”?真正能打的國家,從來只用實戰(zhàn)來證明。
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也許對什么是18馬赫、什么是中段攔截并不敏感,但我們能清楚地感受到:現(xiàn)在的中國,不光是“能制造導彈”,而是已經(jīng)在“防御導彈”這件事上,走到了世界第一梯隊。
在這個世界越發(fā)不太平的時候,能有這樣的底氣和技術壁壘,才是國家最強的“護身符”。
當別的國家還在防線前畫圈圈時,中國已經(jīng)在天上立起了一面盾。